典型的倫敦奇幻系列小說,一般都會描述到倫敦的市集文化:JK.羅琳《哈利波特》的斜角巷、尼爾.蓋曼《無有鄉》的深夜市集,以及賽門.葛林《夜城》的魔法街道,今天把鏡頭拉到北倫敦黑線 Northern Line Camden Town Station的肯頓市集(Camden Market) ,作為倫敦市中心主力市集之一,肯頓市集最大的魅力到底是甚麼呢?真如旅遊書所述「這裡好龐克」嗎?。

IMG20170813144542.jpg

旅行意義(一).肯頓市集:龐克 PUNK 是啥毀

龐克是什麼?龐克不是什麼?龐克(PUNK)被視為20世紀一種帶有反社會 ( antiestablishment ) 情緒的搖滾樂分支。

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當道,當企業逐漸增長、勞工落為無產階級 (proletariat),最後勢必產生對立異化,明顯的「貧富差距」間接導致仇富心理;在這國泰不明安、風調不雨順、經濟超低迷、生活好困難的社會中,人民企圖從中找到一處宣洩管道,英式龐克神團 Sex Pistols乘著這股憤怒,將​​​音樂化作火把、點燃青少年對社會的疑問、不滿與不安,Sex Pistols用歌詞批判皇室、大談墮胎和納粹大屠殺,甚至毫不避諱地抨擊資本主義;Sex Pistols用旋律震將不關心濺起波漣,用粗魯的編曲逼迫所有人正視現狀的殘酷。如同德國哲學家麥克斯·霍克海默 (Max Horkheimer) 曾提出「即使最冷漠的藝術,也包含一種反抗因子。」

IMG20171022143614.jpg

旅行意義(二).肯頓市集:龐克精神大衍伸

隨著龐克運動升溫,龐克精神也從音樂傳進服飾、藝術、漫畫等,凡是能「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發聲」都能帶入龐克元素。

初次接觸龐克文化,是從日本漫畫家矢澤愛《NANA》、艾薇兒(Avril Lavigne)、與愛爾蘭導演 Lenny Abrahamson 作品《法蘭克》開始,彷彿只要有鉚釘、金屬或皮革,再搭配一條破洞牛仔褲、染個前衛髮色,最後將「叛逆」「厭世」表情帶在臉上便是龐克; 然而真正的龐克,卻更貼近一種「抒放思想的行為模式」,實質上比表面更為深沉,不單單是報紙上的諷刺畫(caricature)、街頭牆壁上的政治塗鴉,甚至2014年滅火器《島嶼天光》都有那麼一絲龐克味道。

IMG20171022142244.jpg

旅行意義(三).肯頓市集:21世紀的龐克

你所認為的「做自己」是真正的做自己?還是復刻一副「做自己」的皮囊?

《龐克的哲學》:「龐克(Punk)不是一種流行,也不是一種特定的服飾,更不是反叛父母親的暫時現象,更更不是最新最『酷』的時尚,或甚至是一種特定的音樂風格或形式――它是一種導引並驅動生活的觀念。龐克的觀念便是『為你自己而思考、做你自己、不要只是讓社會來告訴你;創造你自己的法則,過你自己的日子』。」然而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,「做自己」某種程度上更為困難,網路資訊都能輕易復刻,兩指CTRL+C 再 CTRL+V 整串文字便塞進作業報告中,甚至不需要將資訊內化成知識,只要跟隨資訊洪流並引用最主流的說詞便能穿上一套「聰明」的外套。

細想21世紀的龐克...也許不需要鉚釘、皮件或刻意穿得與20世紀龐克樂團類似,而是不管主流規範、將「自己」凌駕於網路奔潮之上,也許就能活出各自真正的精采 Be Yourself, Not What Others Want You to Be。

IMG20170813144404.jpg

尼爾.蓋曼《無有鄉》:「從以前看過的照片想像倫敦是一座灰色、甚至黑色的城市,卻驚訝地發現這座城市充滿色彩!這是一座由紅磚與白石、紅色巴士與黑色計程車、鮮紅郵筒與綠草如茵的公園及墓地組成的城市。」北區的肯頓市集更為繽紛,鏡頭下的畫面不亞於「關西道頓堀或心齋橋」店家招牌誇張而搶目、矮房磚牆陳舊斑駁,倫敦是座大熔爐,有身穿富有「DIY」「創舊」(Detournement)元素的酷炫,有一身小清新亞麻襯衫配黑相機的文青,有帶著不可一世笑容的跋扈,你問我肯頓(Camden)到底龐克不龐克?也許是,也許不是,但那都是別人各自的事情,反倒不如問問自己是否龐克呢?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arrow
arrow

    咖啡豆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